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主题主线、问题导向、协调联动、分类指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用听得懂的语言、乐于接受的方式、合理有效的载体,分类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呵护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崇高荣誉,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具体措施
(一)强基固本,夯实基层基础。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向本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汇报1-2次关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情况,并主动接受领导小组的督查检查。责任单位:2.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开展全盟展示活动。责任单位:3.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盟委宣传部、盟教育局、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各旗县市
每学期开学初集中组织开展1次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和隐患排查、1次师生宗教信仰情况摸底调查,坚决抵御宗教渗透,防范校园传教。建立网络舆情与突发事件会商研判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有效回应广大青少年关切。责任单位:(二)明德启智,厚植家国情怀。5.加强幼儿阶段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启蒙教育。
盟教育局、各旗县市
小学阶段规范开展升挂国旗与升旗仪式、“国旗进班级”“讲好国旗下故事”“向国旗致礼”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促进各民族学生共学共进、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强烈情感。责任单位:7.打牢初中阶段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盟教育局、各旗县市高中阶段全面开展“学党史、铸丰碑”“同心共启新征程”“我对祖国深情告白”等活动,组织“爱我中华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责任单位: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作用,开设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持续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奋进新时代”“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党团日活动等,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考察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成就梦想、体现价值。责任单位:(三)同心共筑,增进民族团结。10.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建立助学助教工作机制,搭建助学助教成果展示平台,为各民族师生创设交往、交流、交融的育人环境,
盟教育局、各旗县市
在小学三、五年级,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相关法律法规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
盟教育局、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各旗县市
开展“优质培训”,发掘和培养一批擅长思政课教学的能手,形成并推广一批思政教学精品课,进一步提升思政学科教师队伍整体育人水平。开展“优质教研”,完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集体备课制度,开展基于大教研观的区域思政教研实践和探索,通过“名校辐射”“骨干引领”“联片带动”,提升思政课教研质量。打造“优质课堂”,抓好常态课、研究课、精品课等三类课的教学模式创新,形成“人人有示范、堂堂有研究、课课有名师”的思政课建设新局面。开展第二届全盟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展示活动,着力在全盟中小学校建成100节盟级精品课。责任单位:13.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教育。
盟委宣传部、统战部,盟教育局、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各旗县市
推广普及一批文明校园建设先进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一周两月”活动,按照“一校一品”的思路,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责任单位:(四)以文化人,构筑精神家园。1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知识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当中。开展“青春接力,强国有我”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传递红色信仰、激励报国之志。开展“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红领巾爱学习”网上主题队课,突出入团、入队等仪式教育。责任单位:16.发挥中华优秀文化育人功能。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办学育人全过程,加强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在中小学校开展“少年传承中华美德”“国学小课堂”等课后实践活动。在高校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活动。开展党和国家功勋荣誉称号获得者、英雄模范、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等进校园活动,宣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劳模精神、科学家精神等,激发青少年矢志报国、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责任单位:17.推进网络育人平台建设。
盟委宣传部、网信办,盟教育局、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各旗县市
开学季组织开展“同升国旗,同唱国歌”“国旗下演讲”“同上一堂课”等主题教育活动;清明节、“九·一八”
盟教育局、团委、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各旗县市
三、阶段安排
(一)打牢基础阶段(2021年10月-2022年6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制定干部、教师、青少年学生三个层面全覆盖培训教育方案,开展分批分类全覆盖培训教育。排查梳理教育领域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差异化政策,制定纠偏措施,分阶段坚决予以纠正。
(二)巩固提升阶段(2022年7月-2022年12月底)。在全盟教育系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中总结经验,推出典型。
(三)形成长效阶段(2023年1月以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长效机制,在学科融入、专题教育、主题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丰富成果,各级各类学校能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全过程,提高办学治校水平,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育系统干部师生中深深扎根。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学校要聚焦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全面统筹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加强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和条件保障。定期分析青少年思想动态,研究解决重点工作,协调推进重点任务落实。
(二)加强评估督导。各地要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情况监督检查机制,将其纳入各学校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纳入日常督查检查范围,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实际,将实施方案内容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
(三)加强宣传引导。各地各校要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挖掘和推出一批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的宣传报道,推动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加强协同落实。各地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形成协同落实工作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落实系统指导责任,加强沟通联络,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细落实。各级各类学校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领立德树人全过程,切实抓出成果,形成长效机制。